6月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党员在洪山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集中学习了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会议由包有或主持。
包有或领读了回信内容,并传达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要求马院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并结合自己工作岗位撰写读后感。
包有或: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回信高瞻远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70年来《文史哲》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方面给予肯定,深刻阐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大意义,就办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现了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党员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科学研究领域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发表更高级别的理论成果。
高凤妹: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肯定《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我们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踏踏实实做学术,勤勤恳恳做研究,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采。
罗洪: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所有思政教师提出殷切希望:我们的研究要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我们要不断强化理论创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的百年奋斗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只有理论研究透彻,我们才更有说服力,思政课才更有骨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情真意切、催人奋进。
冯小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当今,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挑战,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标志,所以,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八大以来,虽然中国国际舆论性话语权和国际制度性话语权都有了很大提升,但从总体看,无论是制度性话语权还是舆论性话语权,还与中国的国家实力不相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要创新方式方法弘扬中华文明,让世界倾听中国心声,了解真实的中国。
蔡慧: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强化理论武装,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把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自信, 把重点放在教学建设上,创新方法和路径研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其次,强化案例教学,以政治性强、富有红色元素、内容鲜活的中国故事诠释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情怀,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再次,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提高“讲故事”水平,以有情怀、简明易懂的话语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故事化,讲有情节、有情感、有思想、有温度的故事,培养贴近行业企业需求,具有政治担当、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的人才。
陈余西: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一时代命题的重要意义,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作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命与职责决定了文化自信是其强大的动力源。在教学工作中引导广大学生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叶倩:培根铸魂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高校思政课教师有着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要完成这一使命,就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实践育人,培育我们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凸显思想与精神、彰显情怀与温度,诠释好抗战、长征、抗疫、脱贫攻坚等历史精神,诠释好中国共产党面对困境、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和智慧理念,诠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加强对理论的阐发与宣传,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精神的火种遍洒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传承文明、弘扬精神、资政育人的作用,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融入时代、把握时代、顺应时代、服务时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刘国新: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提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人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弱化的现状,这种情况同样也反映在高校思政课中。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思政课的性质、任务和要求都决定了高校思政课高于人文教育课。人文教育要融入高校思政课,就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主体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强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
2021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