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薄弱校如何跑出专业建设加速度

发布人: 时间:2022-05-04

 

基础薄弱校如何跑出专业建设加速度

——菠菜导航担保网“六导六融”模式适应性培养康复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要:菠菜导航担保网由于历史原因,办学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但学校始终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立足福建康复产业发展趋势,聚焦康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适应的突出问题,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迭代路径,积极探索人才培养适应性改革,从2014年起历经孵化培育、试点探索、提质培优三个阶段,构建基于产业学院导向的产学融合、实体孵化导向的产创融合、岗课赛证导向的育训融合、适宜技术导向的研用融合、行业联盟导向的社群融合、党建引领导向的德技融合的“六导六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在短短八年时间内,实现了康复治疗类专业办学高质量发展超越。

 

关键词:产教融合、六导六融、人才培养、适应性、康复

 

一、实施背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思想理念。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四项任务要求。

菠菜导航担保网康复治疗类专业从创设起,就始终以国家职教政策为牵引,瞄准福建康复产业发展趋势,针对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大而全”的通科化培养与康复行业企业“小而精”的细分化需求不相适应、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能力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不尽相适应、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不尽相适应等突出问题,注重从从产教融合的“融”上着力,构建以“产业学院、实体孵化、适宜技术、岗课赛证、行业联盟、党建引领”六要素为导向,以“产学融合、产创融合、育训融合、研用融合、社群融合、德技融合”六维度多元育人的培养模式,探索总结适应性人才培养系统解决方案。

二、主要做法

 

1 “六导六融”模式

(一)基于产业学院导向的产学融合

通过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福建省第一批二元制试点和福建省高职院校第一批泰古康养产业学院、第三批慈爱康复产业学院试点,围绕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探索出“产业导向、精准分流、融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校企双主体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师资课程融合、校企协同创业教育的产学融合体系。借鉴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精准对接就业岗位需求,开设方向班,进行人才分流培养。在泰古康养产业学院开设“康复养老现代学徒制班”,在慈爱康复产业学院开设“儿童康复慈爱班”、“产后康复优能班”、“运动康复首康班”,适应性培养企业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建泰古康养产业学院成为福建高职首批、目前省内高职仅有的 2 个康养产业学院之一,慈爱康复产业学院成为全省高职唯一康复类产业学院。

(二)基于实体孵化导向的产创融合

通过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贯彻“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体系,建设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康复健康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创融合孵化中心),并由在校大学生创立福州市康创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实体运行管理。依托教育部认定的健康养老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教育教学与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制定《卓越治疗师特色小班方案》,分批招募240名学生,由12名执业医师、康复治疗师等“双师型”教师,组建模块化教学创新团队,分肌骨康复、运动康复、儿童康复、妇产康复、老年康复、传统康复、心理康复等7个岗位模块,开展工学结合的专项化教学与实战训练42场次。实体创建2年对外营收达16万元,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校级一等奖2项。

(三)基于岗课赛证导向的育训融合

构建与岗位职业能力、技能大赛、证书标准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牵头开发福建省保健按摩师职业工种题库,参与开发福建省医药卫生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技能训练指导与测试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育人要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6项,编写教材6本。6名教师取得保健按摩师、1+X幼儿照护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员资格,将行业技能赛项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以赛促教,每年举办1次校级学生技能竞赛。申报获批教育部1+X幼儿照护、老年照护产后恢复、中医体质辨识管理与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完成440人培训考证,获示范考核站点及优秀组织奖。累计完成健康管理师、保健按摩师证书培训考证1200余人。开展福建康复医学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第一、二批人才培训270人次。

(四)基于适宜技术导向的研用融合

根据专业就业面向,将适宜技术融入专业教育,构建适宜基层、适宜社区、适宜就业、适宜创业的“四个适宜”教科研体系,总结适宜技术+的“三维融合、六元融通”做法——《适宜技术视域下的专创融合康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批全国中医药保健服务国家标准研发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立项小儿捏脊、运指术等适宜技术校厅级课题7项,研发通督强脊脊柱导引术、膝关节拍打法、耳穴压丸法、情绪调节等9项适宜技术,申请专利7项,发表论文18篇。自编《康复适宜技术汇编》、《健康养老适宜技术》、《传统功法养生》等7本教材,汇编涵盖23 项健康适宜技术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健康适宜技术手册》2本。开展适宜技术社会培训达1000人次,组建2个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

(五)基于行业联盟导向的社群融合

融入行业社群理念,发挥高职康复治疗类专业头雁效应,主动链接政校行企资源、资讯、人脉,无缝对接康复行业企业人才适应性需求。牵头组建福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康复保健专委会,当选福建省康复技术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福建省老年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福建省儿童疗育联盟指导单位,先后加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福建省康复专科联盟、福建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金陵康复医学教育联盟等8家行业协会,开展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就业推荐等交流合作,专项调研成果《加强福州市残疾人康复精准服务研究》被福州市政府采纳,《推进我省农村幸福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专题信息获评社情民意信息一等奖,被省政协采用,并获省领导批示。校企共建福建健康养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康复养老与产业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健康养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全省率先加入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委会学生会员工作委员会,成立学生会员工作站,吸纳学生会员200余名,为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成长成才舞台。

(六)基于党建引领导向的德技融合

坚持党建与教学业务双融合双促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合。确立“培养康复技能先锋,成就白领天使摇篮”的发展愿景、“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凝练“诚信、活力、和谐、人文”的团队精神。专业所在系党组织创建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通过验收,专业教研室荣获省“五一先锋号”、省科教文卫系统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在全省高职院校率先开展校企党建合作,试点党小组设在专业教研室上,《党建引领,创新驱动,探索“四创融合”培养康复技术技能人才新路径 》、《校企党建合作,助推双元育人,党建引领康复专业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支部立项获评学校第一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考评和系部年度考核连续4年获优秀。编印《文化手册》、《党建思政案例库》、《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手册》、《健康职教政策学习手册》,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基于心学视角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思考与探索》获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组建华医社、康复学社、心理健康社、功法社4个大学生社团,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仁爱战“疫”,康护孝悌》作品获全国职业院校“传承的力量”微视频大赛总决赛铜奖、省赛金奖。团队撰写《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开创特色养老人才培养之路》报道稿获光明日报刊载,相关宣传报道在福建日报、省教育电视台、教育厅网站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30余篇。

三、成果成效

(一)人才培养增强适应性

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行业、企业、学生等多方高度评价。中国科教网“金平果”2020、2021 年全国高职院校康复治疗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竞争力排行榜蝉联第一名;近三年,学生在三级医院实习达80%,毕业生就业率达 99%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 85 %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 90%以上,企业满意度达 95%。

(二)融合模式呈现多元性

推进产教融合模式从比较单一的“订单班”、“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向产业学院、实体和行业联盟支撑的融合模式迭代,产教融合方向从产教结合向产学、产创、育训、研用、社群、德技多元融合模式延伸拓展。党建引领德技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三)专业发展凸显成长性

专业创设 8 年,迅速从低水平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校康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居全省前列。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健康养老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健康养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名单。专业 2018 年通过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福建省教育厅首批“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验收,2019年以优秀成绩通过省教育评估中心评估。

四、经验总结

本案例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于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思想理念;在于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六导六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于充分发挥高职学校二级院系党组织管大局、把方向、保落实作用,契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职教政策,促进党建与教学业务双融合。存在的不足是,专业办学年限较短,教学资源积累不足,在产业学院建设上实体规模和支撑不足,体制机制瓶颈制约没有取得有效突破;在岗课赛证育训融合方面,限于康复类专业目前尚无省级以上教育部门职业技能赛项,融合作用发挥受到局限;在适宜技术研用融合方面,限于康复类高层次人才结构短板,技术研发应用的水平层次还不够高。下一步要坚持以国家职教政策为指引,在总结完善现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重点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带头人、推进产业学院和专业群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产教多元融合模式等关键点上下功夫,努力提升产教融合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培养高素质康复技术技能人才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五、推广应用

本案例中介绍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通过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项目,作为福建省同批 3 个高职院校中唯一通过验收的专业,曾吸引3所省内外第二批、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来校学习考察。学校在福建省率先成立康养、康复产业学院,创立在校大学生产创融合孵化型公司、福州软件园首家入驻康复健康管理机构的做法受到省内外高职院校关注。依托实体推广适宜技术,解决园区和周边社区人群颈肩腰腿痛、运动损伤、儿童发育迟缓、体态姿势异常、产后恢复、心理抑郁等健康问题,服务质量备受社会好评。

鉴于康复治疗类专业属于医药卫生大类,省内外康复治疗类专业办学年限较短。本案例经验做法主要适用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办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