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润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叶雅风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学世界观、向上人生观、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既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大学思政教育的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意义
1.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的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发展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它作为文化软实力所起到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青年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我国的国家统计局将15-34岁的人界定为青年,中国共青团将14-28岁的人界定为青年。高校的大学生是青年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意味着,要想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不能忽视了大学生群体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2.国家需要优秀的建设者与继承人
青年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未来的继承人。祖国的继承人只有足够的优秀才能将我们的国家建设的越来越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也才能够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大学生群体不断的进步,是大学生的“思想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是主导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精神,当我们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待它时,这其中确实掺杂着腐朽落后思想,但也有一些积极之处,对当今“如何做人”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比如儒家人讲求忠,现阶段它可以表现为忠于国家、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集体和组织、忠于祖国的人民等,可以帮助青年树立爱国主义的意识,坚持党的领导,心中时刻想着人民,为人民服务。在我国的古代中还非常注重“信”的作用,将“信”刻在大学生的心中,可以促使他们成为诚信的人,引导他们对自己、家人、朋友、集体甚至国家社会诚信。这不仅仅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对于国人在国外的形象以及对中国的诚信社会建设都有一定的作用。再如,将“气节”引入青年的观念,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大学生群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还能够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继承人。
3.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效率
目前,国家部分政策或思想的理论来源是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甚至是一点也不了解,那么思政课上他们会很难有效的理解一些国家的方针政策所实行的根据以及他们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这样一来,高校思政课上的课堂效率就会降低,开设思政课应起到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会大打折扣了。反之,如果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足够的了解,课堂效率会大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存在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二、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方面
首先,我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只有很少人能够做到既精通于思政理论教学又游刃有余的掌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我国分科制度带来的影响,许多知识分子“专攻一科”,对他们所处的领域或所从事的事业的研究会相对来说更加的“上心”。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高校教师不能够兼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理论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我国很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过于依赖于书本教学,将书本上的知识读一遍给学生听,期末时划一划要考的重点,确保大部分学生通过期末考试,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多的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死板的将知识强硬灌输给大学生们,使本来就对思政和中华优秀传统不感兴趣的学生对其更加的抵触,甚至是产生厌恶的心理。还有一部分高校教师没有积极的进步思想,对于自己作为青年灵魂导师的责任置之不顾,那么他就更无法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
2.学生方面
第一,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对学习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没有足够认识。在当今的高考背景下,许多的家长和教师打着“到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不用学习”的旗号来教导孩子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刻苦努力。受这样的思想影响,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大学的阶段不够重视学习,很多人也仅仅是对自己的专业理论课重视,他们认为思政课没有什么意义,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抱着“一知半解”的态度。第二,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不够了解,在思政课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会让他们更加“懵”,更加听不懂那些思政理论。在进入高校前,学生们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没有系统的学习的。在不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会降低课堂运行效率,也很难达到推行思政课的目的。第三,是学生们对思政课本身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感兴趣。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呈现的更多的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再加上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这很难让他们提起学习的热情,过多的是想着期末好好的死记硬背那些理论知识保证他们自己可以不挂科。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首先是高校和教师方面。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的意义所在,在校园里凝聚涵养文明、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思想状态,明确高教教师是灵魂导师的概念,做到以生为本,对自己的学生足够负责,积极进取,做好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的重要工作。教师更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主动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让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学生方面。学生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知道”大学不是娱乐场所”这一点,利用大学的时间努力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不能够仅仅追求不挂科。
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打造“浸润式”的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