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为引领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何文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思考和审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必须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搞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牛鼻子”,才能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提升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课程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基础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育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能脱离课程教学。要深入落实“三全育人”的任务,务必要梳理各类专业课程,尤其是高职院校中的技能类课程,要挖掘和梳理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才能充分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高职院校要结合高校特点与职教特色做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构建制度体系,以制度为引领,规范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具体举措与评价制度。
一、从思政教育角度出发建立学教协同制度。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并显性展示的具体方式。从系统运作来思考,只有两个层面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推进,建立完善的学(学工系列)教(教学层面)协同制度才能持续深入地推进课程思政。 一是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专业课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思政培训,思政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开展教法培训,两类人员同步考虑,以便在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同时,围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从重要节点入手,如入职前的新进教师培训、教师职称职级评定前的条件设置等关键环节,针对课程思政提出具体培训内容和考核要求。
二是建立协同备课制度。
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邀请课程所授班级的辅导员、党支部书记,思政课专任教师共同备课,按一定周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共同讨论,挖掘具体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商定思政元素的表现形式,如诗词、视频、典型人物案例等。 三是建立定期研讨制度。高职院校的教务部门与学工、团委、宣传,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要建立定期研讨制度,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整理,为专业教学提供更多信息、资源与建议,进而梳理各专业课程思政有哪些共性的“思政元素”,哪种教学形式更有利于体现思政育人。
二、健全完善课程思政科学评估督导制度。
第一,修订教学运行方面的制度。一是完善课程教学标准。所有课程设置“课程思政”作为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关于“思政元素”具体体现与时数分配等。二是完善教研室相关制度。各专业教研室必须与思政教师协同,开展课程思政系列研讨。
第二,修订教学督导制度。吸纳思政方面的教师或工作人员加入到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中来,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施过程,建立闭环式督导,对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教学评价等环节设置明确的检查指标,将课程思政专项督导与日常督导相结合,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第三,构建课程思政评价制度。一是确定评价元素。从课程思政元素引入、融入方式、实施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着手,构建基于“学校—院系—专业—课程”四级纵向与横向交错的全面立体评价体系。二是确定评价内容。建立基于授课教师为中心的评价制度,并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建立工作评价机制,从二级院系落实的层面设置评价要素和指标,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融合,完善课程思政纵深推进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