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人简介
陈静思,1993年7月出生,于201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菠菜导航担保网健康管理系思政辅导员,助教,于2022年4月担任菠菜导航担保网健康管理系学生党支部书记,曾获菠菜导航担保网“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福建省首届高校基层党务干部职业能力大赛优秀奖。
二、文本讲稿
(一)导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2023年5月,我在红旗的引领下,踏上了前往河南安阳林州的征程,去往了大名鼎鼎的红旗渠,与那片红色热土的修渠战士展开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在重温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岁月中,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16字红旗渠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传承红旗渠精神更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学子该如何用好用活红旗渠这一“天河之水”,浇灌、涵养自我呢?
(二)逐个分析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1、一问渠水,思“自力更生”之源,涵养新时代昂扬志气
1960年开渠修工之时,国家难以提供更多的支援,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林县人民喊着响亮口号,没有石灰就自己烧,没有炸药就自己造,没有房子就睡山洞、住崖下,没有粮食就挖野菜充饥……靠着自力更生创造了人间奇迹。
当时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把修建红旗渠当成了人生的奋斗事业,怀揣这“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激情和“引漳入林”的梦想,凿出了林县人民的“生命之渠”。可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自信心、是否敢于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否勇于挣脱客观条件的桎梏。新时代青年正是要继承和发扬自己更生精神,立搏击长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造更多时代奇迹。
2、二问渠水,思“艰苦创业”之源,涵养新时代坚毅骨气
“一部林县志,半部旱荒史”,原本靠天吃饭的农民却得不到老天“眷顾”。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以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毅然向旱魔宣战。原本计划80天的工程,林县人民硬是靠一锤、一铲、一双手,花了十年时间在太行山上劈山凿崖、移山填谷。十年修渠,不仅实现了渠成水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敢担当、善担当的林县人,培育出上万名铁匠、木匠、石匠。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青年人的寄语中再一次提到过自找苦吃。这四个字不仅是总书记对自己的要求,也承载了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艰苦奋斗不一定能造就奇迹,但一定能创造美好的事业。是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新时代青年要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善于在千回百转的奋斗历程中寻出路、谋出路,用持之以恒的奋斗和全力以赴的拼搏去开创人生事业。
3、三问渠水,思“团结协作”之源,涵养新时代深厚底气
红旗渠长达1500公里,是一项跨村、跨县乃至跨省的大型水利工程。河南省委向山西省委发函协商引漳入林工程,不到一周便得到回复同意。为了支援林县修建红旗渠,平顺百姓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迁移了祖坟,砍掉了一批树木,毫无怨言。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成了现实——这是团结协作的底气所在!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底气。新时代青年要将这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祖国、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4、四问渠水,思“无私奉献”之源,涵养新时代凛然正气
“头可断,血可流,不建好山区不罢休。”这是杨贵书记提出的一句口号。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有81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故事被林县人民世代传颂,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红旗渠纪念馆的献身人物名录墙上,筑成了“太行丰碑”。正是因为他们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才铸就了如今这绵延千里的“水长城”。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青年应主动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贯穿在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才能担负起时代重任。
(三)结尾
渠水长流,精神永驻。如今的红旗渠,仍然宛如一条蓝色的飘带,缠绕在太行山腰,飘荡在云崖之间,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前往参观学习,寻找精神动力、源头活水。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已经镌刻在太行山石上,融入红旗渠水中,铭记于新时代奋斗者心中。
三、PPT课件


















